不斷追求重口味的人生

2020年5月16日 • ☕️ 5 min read

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跟許多人一樣,以前我是每天都需要一杯手搖杯的人,但在德國手搖杯並不像台灣這麼盛行,所以在住在德國的這段期間主要以喝咖啡、酒類為主

年初回來台灣,大約是我將近一年沒有回來。這次回來,發現自己在飲品的選擇上口味有所轉變,即使身邊再度被手搖飲料店圍繞,我以為我會回到往常每日一杯的習慣,但在台灣的數天,我發現並沒有特別想要去買來喝,也不是不喜歡,要喝也是可以的,但並沒有這麼強烈的想去購買的欲望

用這篇來記錄我到目前為止我對於飲品喜好的轉變

念書時期

從小時候喜歡喝手搖杯,因為怕茶的澀味,先從全糖開始喝起
漸漸的也不知道是因為健康的原因還什麼,開始調整成半糖、微糖到無糖

接著開始進入到奶茶的世界,先從奶精泡的奶茶,接著進入到鮮奶茶的世界,相比於口味複雜的飲料,我更偏好不加料的純茶或是奶茶

喝手搖茶這件事就從學生時代以來就一直保有的飲食習慣

咖啡

在學生時期喝茶那幾年也是有喝過咖啡,印象中有喝過罐裝、即融包、現煮的咖啡也是有嘗試過
在那時對於咖啡就是停留在很苦、很澀的印象,因此一直不感興趣

升了大學,手搖杯我一律都是喝無糖或是微糖,所以對於澀味的接受度已經比以前來的高
在此時,平價咖啡漸漸變得越來越熱門,超商隨手就可以買到一杯30-50左右的咖啡

從買早餐搭配一杯澀味不重的拿鐵開始,漸漸的開始喝不加奶但是水加不少的超商美式咖啡
這一杯超商版本的淡味美式咖啡成了在大學時期我很常喝的咖啡,在這時手搖杯與咖啡交替喝,可以說是對於手搖杯的喜愛與咖啡是同等的

小時候聽了不知道某個大人說 18 歲前喝酒會變笨,所以對於酒,我到 18 歲後才開始有接觸(後來也才知道 18 歲才是可以喝酒的合法年紀)

還在念大學、研究所的階段,還是以喝啤酒為主。但喝酒並不像是喝茶、喝咖啡如此的頻繁,那時候只有在出遊、慶祝的場合才會特地買酒來喝,喝酒成為一種「解放」的代名詞,這酒還沒喝下去,但我們卻已經先開始意識到狂歡


進入職場後

在因緣際會下,畢業退伍後我來到德國工作

德國並不像台灣有這麼多手搖杯,想喝茶必須自己從茶葉開始泡,從台灣帶了一些茶葉過去,漸漸的我開始喜歡這種相比手搖杯,味道更濃厚的茶

我想就是因為喝習慣了味道更濃厚的茶後,我對於手搖杯甜味多於茶味的茶就沒這麼喜愛了

咖啡

對歐洲國家來說,喝咖啡就像是我們在台灣喝手搖杯一樣,咖啡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來到這才了解歐洲人對於咖啡有他們自己的堅持,所以某些人並不能接受美式咖啡這種加了很多水的咖啡,也就是說我平常在歐洲能喝到的咖啡,都一定比之前在台灣常喝到的超市美式咖啡來的濃

剛開始我先喝著濃度比台灣濃的黑咖啡,也嘗試過 Espresso,第一次喝下 Espresso 的感覺是這也太像中藥湯
漸漸的,當我習慣濃度高一點的黑咖啡後,再回去喝 Espresso,我從能接受這個味道到能夠享受 Espresso 的風味
到現在,一開始像中藥湯的 Espresso 成為了我生活中的必喝飲品

大家都知道德國人愛喝啤酒,對他們來說啤酒就跟水一樣是生活必須品,因此超市有各種種類的啤酒,許多公司的冰箱除了飲料外,也會放啤酒讓員工下班時可以喝

來到這生活一陣子後,啤酒變得不再像之前這麼隆重,從原本「慶祝」的象徵,變成一般的生活飲品

對於其他種類的酒,在這之前多少都有嘗試過,唯獨威士忌一直是我無法喜愛的。第一次喝到威士忌,我的印象就是「辣」以及難以入口,就像我一開始喝到 Espresso 味道這麼強烈的飲品時無法接受一樣

但經過比起以前更常喝到其他種類的酒後,當我再次嘗試威士忌,我反而能接受威士忌的味道了,說不上喜歡,但並不討厭
以這樣的演進,或許再過陣子就會開始喜歡上威士忌的味道 🤔

人類就是不斷的在追求重口味

在發現自己對於飲品有這樣的變化時,在以年紀為主要考量的情況下,我發現台灣飲品的消費族群與年紀或許有些關聯:

  • 手搖杯的客群為青少年至中年為主要族群;茶葉泡茶的族群普遍以中年以上為多
  • 咖啡店以上班族以上為較多;國小國中生去買咖啡的比例相對較低
  • 因為有年齡限制,絕對是以 18 歲以上為主,但可以發現買啤酒跟買紅酒、威士忌的族群也不同

飲食這件事是很主觀,的確很難用特定的方式來分類,但如果以常態來說年紀越大的人有越大的機會是在比較高的社經地位,所以整體來說會發現,當我們年紀漸增,在追求味道更強烈/豐富的飲品的同時,這些飲品的售價也反應了這些族群的消費能力,售價也越高

也許說「人類就是不斷的在追求重口味」有點一竿子打翻一艘船人,但我們的確是在追求新口味之餘,也在追求更味道更強烈的食物,或更是說我們都在追求更強烈的刺激,所以麻辣鍋、麻辣燙這類重口味的食物在近幾年都成為熱門的選項